道德经人生的福分藏在淡泊的心性欲念之中
2024-12-31一、 人生的问题通常来源于两个方面,第一个是认知,第二个是情绪,当自己的认知产生偏见的时候,用错误的方式只会带来一个错误的结果,而当情绪冲动的时候,也通常会做出不理智的行为,这也是招致问题的根本。 只要能调整自己的认知,控制自己的情绪......
一、 人生的问题通常来源于两个方面,第一个是认知,第二个是情绪,当自己的认知产生偏见的时候,用错误的方式只会带来一个错误的结果,而当情绪冲动的时候,也通常会做出不理智的行为,这也是招致问题的根本。 只要能调整自己的认知,控制自己的情绪......
《道德经》就是一本智慧书,上到万物起源,下到为人处世,老子对这些问题的本源都想的非常通透。很多人认为,“《道德经》不是用来读的,而是用来悟的,结合生活,工作,经历等等,去猜透它。它就像是一把尺子,哪里做的不好,哪里做的好,用它一量,就......
“人非圣贤,孰能无过。” 人的一生总会犯错,犯了错不要紧, “知错能改,善莫大焉。” 可是老子认为,有些错是不能犯的,犯了,就会拖垮生活。于是,他在《道德经》中留下这4句话,以为提醒后人,切莫犯。 一、“不自见故明” 所谓“自见......
《道德经》是春秋战国时期老子的惊世之作,很多人只知道读《道德经》有很多的好处,但至于好在哪里却不知道。 读《道德经》最难的地方是如何去理解“道”。 “道”是打开《道德经》的钥匙,那我们应该怎么去理解这个“道”呢? 《道德经》中说:道可......
钱学森之问——“中国学校为什么培养不出来 杰出的人才 ?”可能其中的一个原因是因为缺乏 独立人格 。我们一直以来的亲子关系和教育理念中,太多的强调服从和纪律,而很少去讲反思和质疑。犹太人人口一千多万人,但他们诞生过一百多痉诺贝尔奖得主......
《道德经》中的每个字,每句话,都充满了智慧,随便拿出一个字,一句话,都值得玩味,领悟,悟透了,对增加我们的智慧大有裨益。例如,关于为人处世,有一句话,非常简洁地表明了观点。懂得这句话的人把它牢记在心,成为一个很智慧的人,为人处世,吉祥......
老子(约公元前600-公元前500)春秋时思想家,道家创始人。一说即老聃,姓李名耳,字伯阳,楚国苦县(今河南鹿邑东)厉乡曲仁里人,做过周朝“守藏室之史”(管理藏书的史官),孔子曾向他问礼,后退隐,著《道德经》。一说老子即太史儋,或老莱......
一、 世间的客观规律,不以人的主观意识为转移,正是因为我们理解不了这个世界,所以才会因为这个世界而苦恼。 就好像冯友兰先生曾经说过:圣人由于对万物自然本性有理解,他的心就再也不受世界变化的影响。 就是因为他的认知超越了世俗的局限,而能......
老子曰:“玄之又玄,众妙之门。” 《道德经》一书,暗含五大天机,指明人生五种禁忌。 第一忌:积怨 《道德经》里讲:“和大怨,必有余怨,安可以为善?” 怨恨可以化解,怨气却无法消散。 总是勉强自己,去包容别人; 哪里还有心情,去好好做......
1、天下难事、必作于易;天下大事、必作于细。 世上再难做的事情,也有它好做的时候,人之所以成功大事就是从这件事情还是很简单的时候就开始去做了,做天下大事情,不是一朝一夕做成了,所谓大事也是从小事开始做起的,所以做大事、难事,成就大业都......
古有甘露不润无根之草,道不渡无缘人之说,说到我们道家讲求的缘分,有诸多方面,由以承付说为本。“积善之家,必有余庆;积不善之家,必有余殃”。承负者,前辈后辈相承负也,即“前人种树,后人乘凉;前人惹祸,后人遭殃;前辈行善,今人得福;今人行......
“道家”和“道学”在历史上曾是何种意思,尤其“道学”究竟是宋明理学家首先使用的专有名词,还是道教原有的词汇,不可不加以辨明。 在古代,“道家”往往就指道教,甚至使用频率远过于“道教”。道教经典或入“神仙家”类,或入“道家”类。汉代学术......
“嘻嘘呵呼呬(si)吹(fu)”六字诀养生法,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种养生方法,为吐纳法。它的最大特点是:强化内部的组织机能,通过呼吸导引,充分诱发和调动脏腑的潜在能力来抵抗疾病的侵袭,防止随着人的年龄的增长而出现的过早衰老。 这六......
近代诵读道藏第一人 近代第一位自称通读道藏的人是刘师培先生。 刘师培(1884年-1919年),字申叔,号左盦(庵),江苏仪征人。刘贵曾之子、刘文淇曾孙。著有《左盦集》八卷、《左盦外集》二十卷、《左盦诗录》四卷、《词录》一卷,及论......
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、哲学家庄子,在人均寿命只有30多岁的先秦时代,竟然活到了83岁,这在当时来说,不能不算是创下了高寿的奇迹。 庄子为何能如此长寿呢? 庄子云:“人之养生亦当如是,游于空虚之境,顺乎自然之理。”这里的“空虚之境”并......